杏林一枝绽异香——记民盟盟员、中医非遗传承人应达时博士
“中医药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所以能够一直以独特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历久弥新,正是由于一代代中医药人始终不忘‘大医精诚,国粹中医’的初心和使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中医博士应达时认为要做好中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唯有坚守和创新。
坚守,为了更久的传承!
温文尔雅、谦逊低调是初见应达时的第一印象,听其言、观其行,其骨子里透着的韧劲儿和执着由内而外,让人印象深刻。其身上的这一特质也侧面印证了应氏中医为何历经百年,依然医技常青。
应氏家族从应达时的曾祖父一辈开始行医,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古城临安肠胃病泛滥,弱冠之年的应家太爷应鸣庚,探索用针灸和方药结合治疗肠胃病,二十多岁就享誉江南,应氏悬壶济世的中医生涯也由此开始发扬光大。其祖父继续探索用针灸和方药结合的方式治疗胃肠疾病,并不断创新发展;其父亲应伟昌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里,北至黑龙江、内蒙古,西至四川,南至海南,充分发挥应氏奇穴埋线疗法“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的特点,对治疗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失眠、肥胖症等疑难病症独特疗效而声名远播。
历经百年岁月洗礼,应家三代艰苦卓绝发展,应氏奇穴埋线疗法传到第四代传承人应达时手中时,坚守未变,辐射更远。2016年,在应达时的积极推动下,“应氏奇穴埋线疗法”入选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以文化传播、健康科普和科研临床的形式服务于当代社会,肩负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历史使命,以更具生命力的形象走向了更多人。
创新,为了更好的发展!
如何让“应氏奇穴埋线疗法”跟上并适应时代的进步,满足人民更加丰富的需要?应达时给出的答案是——创新!
走新路
应达时从未像传统中医人一样,满足于坐镇一方医馆药庐,守着家族医方传承秘而不宣。2000年前后,应达时便开始探索中医连锁的新经营模式,先后在北京、广州、武汉、长春、哈尔滨等地开设连锁中医门诊,将“应氏奇穴埋线疗法”发扬光大,服务当地社会,造福一方百姓。如今,他在国内首创了中医连锁的新模式,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了应氏中医门诊或定点医院,并通过注册中医商标、将疗法医技上报录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传统中医药保护名录、积极推动中医技法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遗传承基地等四重手段积极保护中医知识产权,为非遗传承走出了一条艰辛但光明的新路。
育新人
应达时秉承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从教育入手的原则,积极推动非遗进中小学校园,打造创新课程,丰富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从高等教育入手,积极培养非遗传承的人才。他被聘为长春科技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的客座教授后,通过讲授中医文化、非遗文化等不同的主题讲座,带领学生在传承医疗机构、非遗文创企业、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非遗相关文创市场等开展现场教学并进行专项考察,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了解中医非遗类的风格、流派的同时,增加新一代中医药人才对中医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他从科学研究入手,开启非遗传承学研结合。作为《应氏奇穴埋线疗法治疗脾胃病的研究》项目第一负责人,申请吉林省中医药管理局省级课题,探索出以学研结合新模式。开创了科研、临床、教学、营销多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实现了产学研的完美结合,使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动力,创新后的中药产品已全面推向市场。
创新篇
应达时认为中医药是增强‘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又一强大动力,作为中医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必须积极努力地追求和进行中医文化的创造和重建工作。
他不忘社会责任,积极协助拍摄中医药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河间圣手》,通过大荧幕的传播方式,为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推动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为民主党派成员,其创立了的民盟“健康保胃战”社会服务品牌,与农村扶贫、文化下乡等各种工作相融合,为参与民生所需的供给侧改革做出了有力探索。
应达时认为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要实现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善于汲取不同文化的滋养来充实中医药学。多年来,应达时先后到美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等地开学术会,传播应氏奇穴埋线疗法,传播中医文化;通过参加北京设计周活动非遗与设计非遗教育论坛、泰国曼谷第十四届世界中医药大会、福州首届中国世界遗产高峰论坛、2017中国(北京)职业技能博览会非遗展、福州第四届中医科学大会、济南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论坛等,提升非遗传承的国内国际影响。
“中医未来,光明在望;中医振兴,时不我待。中医药事业生机无限,大有可为,我愿把一生都奉献给中医非遗传承事业!”2018年6月世界中联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峰论坛上,应达时《中医药非遗保护传承的新思考》的主旨演讲中如是说。(摘选自2019年05月28日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