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盟员风采 > 市盟英杰

播种丰收的希望—刘宝老师印象

发布时间:2010-06-04 10:59:50 责任编辑: 民盟长春市委员会
人物档案: 
    刘宝,1962年出生,民盟盟员。1988年毕业于吉林农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获博士学位。1992-1994年,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遗传与细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年,以色列WeizmannInstituteofScience,博士后研究人员;1998年至今,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遗传与细胞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2001年,美国IowaStateUniversity,访问教授。主要从事植物基因组进化和利用生物技术及远缘杂交进行作物改良的研究,在植物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和利用野生稻改良水稻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主要社会兼职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会员、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遗传学会理事。 
     
    怀着好奇和兴奋的心情,我们走进了我校首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分子表观遗传学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刘宝的办公室。刚过不惑之年的他,头发已经有些灰白,嘴角微微上翘,让人感觉总是在微笑。儒雅、平和、学者气十足,是他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我们的采访是从刘宝老师的求学经历谈起的。1988年,从吉林农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他又考取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1992年毕业后来到我校从事博士后研究。“东北师大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一直不错,科研氛围较好,近年来学校领导很重视,特别是对我的科研工作非常支持。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变化非常大,我很庆幸从以色列回国后选择来这里工作。”10余年来,刘宝老师已经对东北师大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逐渐走进了这位在植物基因组进化、表观遗传学和利用生物技术及远缘杂交进行作物改良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学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感知着这位学者执著、自信、勤奋、谦和的精神,领略着这位师长为学、为师、为人的风范和品格…… 
    “拗”与“牛” 
    20余年来,刘宝老师每天面对的除了水稻、小麦就是各种各样的实验器材和做不完的实验。为什么这种在许多人看来单调枯燥的生活,他却能乐在其中呢? 
    面对我们的疑问,刘宝老师微笑着说出了答案:“确实有许多人认为我很执拗,让我执拗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兴趣。”从本科阶段对所学专业的“没感觉”到“有兴趣”,到硕士研究生阶段的“痴迷”,再到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彻底“执迷不悟”,用刘宝老师的话说,在他的许多同学早已“农转非”时,他却对自己的专业越来越感兴趣,并且越来越“执拗”于这种兴趣。 
    源于这种执拗,从吉林农业大学到南京农业大学再到东北师范大学,从书本到实验室再到田间,地点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始终是刘宝老师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爱和执著。 
    刘宝老师对科学研究的“执拗”不仅仅是默默无闻地耕耘,不盲从于固有学术观点,不迷信学术权威,敢于提出质疑,是他更为“执拗”的表现。 
    “水稻+菰”杂交的证明就是最好的例证。 
    传统遗传学认为水稻和菰不能杂交,但吉林省通化市农科院的朴亨茂研究员于1988年培育出了承二者之优的水稻新品系,却苦于不能从理论上予以证明。刘宝老师当时正在读硕士研究生,还只是个“无名小卒”的他对这个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心要试一试。 
    “这一试就是整整12年,最初各方面条件都非常差,国内权威也不认可,还没有资金支持,结果更是未知的,我的坚持在许多同行看来是不可理解的……” 
    “您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从没有,越研究越觉得神奇,环境再艰苦也心甘情愿,而且我也近乎‘固执’地认为一定能在理论上得出结论。”“我还是比较自信的!”刘宝老师笑着又补充了一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刘宝老师终于得出了证明结论!他和学生们不仅从DNA分子水平确证了外缘菰DNA的存在,而且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原来没有预料到的科学现象,包括可以稳定遗传的表观遗传变异和转座子激活等。在充足的分子证据面前,现在已经再没有人对原来被认为是不可能的问题提出质疑。不仅如此,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刘宝老师确定了自己很重要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分子表观遗传学。 
    某种水稻天生“骨质疏松”、容易“卧倒”的原因是因为它体内的某个基因密码,若把这个密码在本身不变的情况下,被“后修饰”,它的表达(或功能)就改变了,结果就能让它的“小腰杆”挺起来。这就是表观遗传学的一个简单实例。刘宝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使我们对分子表观遗传学有了一个形象的认识。刘宝老师目前的研究工作就是试图通过改变表观遗传信息来改变植物的表现型。 
    刘宝老师提起他的另一个理论研究领域,植物异源多倍体基因组进化时,生怕我们两个“门外汉”听不懂,在解释的同时还不时做些手势。“以小黑麦为例,在我国高寒的云贵高原上,普通小麦不能种植,但小黑麦却可以。小黑麦以前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它是二倍体黑麦和六倍体小麦(普通小麦)杂交来的,不但耐贫瘠、抗寒冷、产量大,而且面粉白、蛋白质含量高。已故著名遗传学家鲍文奎院士培育的小黑麦为这些地区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宝老师还进一步谈到,小黑麦这个例子还只是利用有性杂交可亲和的物物间的“组合”,通过体细胞杂交将来自更远缘植物的基因导入到同一细胞核内,其相互作用后有可能产生更优良的作物品种甚至全新物种。 
    如果说执著是动力,自信是加速度,那么脚踏实地则是前进的阶梯。20余年来,刘宝老师在为学的道路上,始终秉承着像老黄牛一样踏实和勤奋的精神。“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刘宝老师的观点很明确。 
    在短暂的采访中,虽然我们无法亲眼目睹刘宝老师勤奋工作的一幕幕,但一些微小的细节和间接的了解,已经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刘宝老师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张便签,可以看出,他每天的日程都被排得满满的。 
    谈起自己的导师,刘宝老师的弟子们都不约而同地说到了他工作勤奋的一面。“要说老师有什么‘缺点’,那就是在实验室呆的时间太长了……”小林话音未落,旁边的师姐抢着“揭发”:“找他很容易,早8点,晚10点,他几乎整天都和我们‘泡’在实验室里。”“老师很少讲要勤奋学习的大道理,总是用自己的行动督促和带动我们更加自觉地学习”,另一名同学也说。 
    有了这么多为学的优秀品质,刘宝老师自然取得了许多让人称“牛”的成绩: 
    首次在国际上发现植物异源多倍体物种形成可以定向诱发DNA序列删除及表观遗传变异现象,与合作者提出新假说; 
    首次在国际上合成“水稻+菰”属间可育体细胞杂种及有性杂交渐渗系的分子证明,并发现外源DNA导入可诱发反转录转座子激活和DNA甲基化变异; 
    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40余篇发表在国际上有影响的SCI杂志上,研究成果受到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内的国际权威的认可和好评;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大会报告并担任大会的(部分)执行主席;发表的论文已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从1998年至今已被SCI杂志引用310余次,并2次被国际权威杂志约稿撰写综述; 
    参与培育出6个作物新品种,其中“通35号”连续多年占吉林省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以上,累计增产稻谷25亿公斤以上; 
    承担10余项国家和省级课题研究; 
    应用成果已荣获5项省级以上科技奖励; 
      …… 
    “合”与“和” 
    “交流与合作”,是采访过程中刘宝老师提及次数最多的词。从为人徒到为人师,从为学到为人,刘宝老师十分提倡与他人的合作,并注意吸纳他人的优长,见多于是识广,视野愈来愈开阔。 
    “真的是‘合’为贵,您平日里研究的就是基因组合,一定把‘合’字参得极为透彻。”我们开玩笑地说。 
    “在吉林农业大学读书时,老师经常带着我们到田间采集研究样本,回去后与我们一起分析数据、探讨问题。老师身上那种吃苦耐劳、严谨求实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感染着我。现在,我也在努力让这种品质在我的学生那里得到继承。” 
    让刘宝老师印象最深刻的是,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与朴亨茂教授的合作。“他非常有责任感,当时国内培育的水稻品质远远落后于日本等国,朴老师就说,一定要培育出我们自己的优良品种!在朴老师的身上,我懂得了什么是科研工作者的志气和骨气。对于我来说,他不仅是一位合作者,更是一位师长、一位领路人。”谈起已故的朴老师,刘宝老师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刘大钧院士的为师之道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他当时是学校的校长,行政事务繁多,但在我记忆中每1、2周一次的seminar(研究生班讨论),他很少缺席。我培养研究生的很多方面,都受到导师的深刻影响。学生是未来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是我国科技腾飞的希望所在。如果能够培养出好学生,将是我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情。”谈到导师的作用,刘宝老师还多次提到我校郝水院士对他的培养、关怀和耳濡目染的影响。“直到2、3年前郝水院士每天都来实验室工作很长时间,我经常看到他在放大镜下孜孜不倦地看文献。记得有一次我去请教他‘epigenetics’(现在已被统一译为表观遗传学,但当时有多种译法)的中文译法,他花了几个小时的时间和我一起查阅了他书架上的所有书籍和文献。此外,他多次鼓励我坚持当时不被大多数权威认可的研究方向,并提出多项具体建议。总之,如果没有郝先生的支持和鼓励,我可能坚持不下来。” 
    “合”的做法让刘宝老师受益匪浅,因此他也非常注重培养自己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做学问有时要靠‘直觉’,直觉怎么来?就是要开阔视野,决不能闭目塞听。”每星期五的研讨班就是刘宝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直觉萌芽的一方“土壤”。采访的第二天恰好是星期五,我们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研讨班现场旁听。因为大家都用英语交流,再加上大量的专业术语,我们并不明白讨论的内容,却也同样被现场热烈的气氛所感染。大家在认真听完主讲同学关于自己研究进展情况的介绍后,对有疑问的地方直接向主讲人提问,刘宝老师则在旁边适时加以补充或者解释。大家各抒己见,从一个问题扩展开来,讨论往往涉及到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领域的展望等方面。这样,在交流信息的同时,灵感的火花也伴随着思维的碰撞产生了。 
    “平和”,是刘宝老师的学生们描绘自己导师形象的“关键词”。“他从来不生气吗?”“他都是生自己的气。有时候我们的实验做得不好,老师很明显地不满意,严厉批评我们也是应该的,可他对我们还是和颜悦色。” 
    其实,刘宝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可一点儿都不低:没有了被批评的“危险”,有的却是更要自觉努力的“压力”。“我在教学上首先是培养人才,把应该讲的道理讲清楚,即使他们犯了一些错误,下次也会引以为戒的,这是我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途径。我对学生要求确实比较宽松,因为我一直觉得,既然选择了做学术研究,就应该是有兴趣的,不需要有严格的要求,自己会争取做到最好。” 
    把绝大部分精力都用到教学和科研上的刘宝老师,牺牲了许多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对此他有很深的愧疚,但更多的还是对家人的深厚感情。 
    “您最大的业余爱好是什么?” 
    “与女儿和爱人一起散散步或去旅游,但几乎找不到这样的时间。” 
    这个脱口而出的答案让我们深有感触…… 
    “庆幸的是家人都很支持我,不经常埋怨。”刘宝老师微笑着说,幸福的感觉弥漫着整个办公室,“我想,如果我的工作能做出成绩,能培养出好学生,就是对她们最好的回报。” 
    刘宝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师长,他微笑着一路走来,风景简单却又成绩斐然,就像是一位田野里的守望者,坚定而执著,淡泊而从容,默默地播撒希望的种子,静静地享受丰收的喜悦…… 
     
    原载《东北师大报》作者 王婷 白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