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长春市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的建议
民盟长春市委员会
创意产业已成为全球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一部分,以高附加值、高科技融合度、高影响力和高增速等特征成为引领各国产业创新和升级的重要力量。“十二五”时期以来,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增长,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为经济转型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我国各大中城市、特别是区域中心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园区建设不断完善,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特色不断彰显,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显著贡献。
一、长春市文创产业园区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战略性城市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产业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文创产业日渐成为城市化发展中的重要一环。虽然各城区陆续建设一些文创园区,但缺乏城市总体战略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商业、传统产业、交通、物流、农业、旅游、教育、工业、餐饮及住宅等综合性布局,在主题的设定、交通流线、开发的顺序、融合发展、重点突破等,以及如何塑造产业结构、合理分配空间资源缺乏长远规划。
2.没有形成地标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长春文创产业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文创产业园区。现有园区在规模、数量和品质方面都非常有限,没有形成特色和品牌龙头园区。尚未建立以市区级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为基础,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为支撑,建设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并以其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创新体系。
3.文创园区创意企业集聚化程度差
园区建设过多依靠政府和政策的规划引导,功能定位还处在初级认知和实践阶段,内在动力不够,仍是低层次的空间集聚,与产业集群阶段还有一定距离,单个园区规模小且空间分散,集聚效应不明显。加之有的园区内企业间的聚合度不够,产业关联度不强,产业规模偏小且产业化程度较低。文化创意价值实现形式单一,自身的产业链未能得到有效整合和延伸,包括创意制作、内容运营、消费体验和创意衍生产品等各个环节未能很好地衔接,影响了园区创意空间的氛围环境和品牌塑造。
4.文创产业与工业、制造业及相关产业融合不够
园区在产业结构上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诸如工艺美术、出版印刷、艺术设计、影视制作、动漫游戏和文化培训等技术含量不高,还停留在简单的文化产品和娱乐服务阶段。企业缺乏对产业链的打造与拓展,缺乏文创产业与制造业产品融合研发,使设计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没有以一汽、长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介入产品和关键性零部件的外观、结构、功能等设计,提升产品质量、性能和附加值,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这些无疑是制约文创园区特色形成和产业环境进一步优化的内在因素。
5.现有园区缺乏空间视觉创意,艺术氛围弱,设计含量低
文创园区是艺术类人才和文化设施的高密度区域,应具有完整的艺术家培养及推广机制、文化艺术氛围浓厚,能够对城市居民起到艺术熏陶和审美教育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城市艺术发展的现有水平。长春目前一些园区的规划布局随意,空间组织无序,建筑形式单调呆板,景观设施设计乏味,几乎没有公共艺术作品。
6.有些园区仍存在“庸俗、低俗、媚俗”等“三俗”现象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文化的过度商业化和受众审美层次问题,导致大众文化在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现象。尤其长春地处东北边陲地区,其中庸俗、低俗、媚俗这“三俗”的文化现象在个别文创园区中表现得比较突出,带来了诸多不良的社会负面效应。
二、建设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议
(一)总体建议
1.做好文创园区规划设计及空间布局
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中关于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意见,应着手编制《长春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布局和建设规划》,深入挖掘长春文化资源,制订完善的文创产业空间布局,围绕功能定位集聚文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培育创意产业竞争新优势。基于特定的地理区位、自然风土、文化传统、科技支撑等条件,精心策划,有效定位,规划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项目集群产业高地和文化产业聚集区。同时积极争创 “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实验区”,组织实施一批融合示范项目,促进园区建设发展。
2.抓好重点项目,打造文化创意产业龙头品牌园区
文创地标是可以辨别城市空间的坐标点,作为一种景观化的存在,它不仅能够融入到城市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构成了塑造和展示城市创意形象的介质。应加强对文化新地标的塑造,如进一步推动对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的转型升级、尽快实施落实长春市拖拉机厂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等,使其成为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像北京“798”一样的重要文化地标,以充分发挥文化产业重点园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效应。
3.挖掘现有文化资源,打造代表地域特色的文创产业园区
密切聚焦我省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品牌产业,建议围绕已经形成品牌产业资源的长白山文化、汽车文化、电影文化、雕塑文化、民俗文化和动漫文化,乃至(伪满)历史建筑文化做文章,积极开发具有“吉林或长春元素”的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创意与制造业、旅游业、农业和建筑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已经形成的文化品牌效应,加快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扩大吉林文化国际影响力,并成倍放大其知名度。
4.着力提升园区空间环境设计质量,塑造具有文化内涵的创意空间形态
文创园区代表先进文化,更应该“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向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看齐,向发达地区和国家的优秀产业园区看齐。应在空间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及视觉导视等园区环境领域,注重倡导生态理念和技术运用,主动融入地域元素,充分体现文化内涵,提升整体园区设计品质和文化品位,并在设计中充分提升设计的原创能力。
5.凝练园区特质,引领城市发展,给城市注入新的活力
文创园区的建设在城市发展中的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区域发展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园区的崛起会带动整个城市发展和繁荣。有些大城市通过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逐步将城市转变成创意之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景观性的文化地标,既构成了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承载着完善与提升城市形象的文化作用,又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是集中展示城市文化创意和精神风貌的重要载体。
6.尽快实施文创产业与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016年相继发布的文化政策,如《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三五规划》、《“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工业文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等引导着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向“高、精、尖”产业方向发展,促进着园区内企业与“互联网+”“文化+”形成新业态,构建园区与金融资本的多渠道合作。为此,长春应尽快实施文化创意产业与工业、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依托大数据平台,积极发展文化新业态,实现对传统文创园区的新拓展。
(二)具体建议
1.优化长影旧址博物馆园区,形成一定规模、特色鲜明文创园区
作为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长影旧址博物馆同周边的长影电影院、长影音乐厅,以及新晋长春网红地标的长影步行街,包括24小时书店和室外广场构成的街内休闲区域,初步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城市符号鲜明的环境,成为长春独有的又一处新天地。但片区空间相对局促,建议拓展地区板块空间结构形态,强化建筑空间集约利用,完善整体片区路网体系,加强向东部及北部延伸,使其既承载了休闲、体验、旅游等文化功能,又开发了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构建开放性的特色文化空间。
2.规划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全力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新名片
“一汽”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今年1月又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汽车文化、汽车运动、汽车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空间巨大。目前长春国际汽车公园虽然已经落成,但整个园区品质远没有达到理想预期。建议由汽车开发区与“一汽”协调选择一处具有代表性的工业老厂房,规划打造与“一汽”特点相映衬的汽车文化主题创意产业园区。培育整合汽车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汽车文化创意衍生品、汽车主题文化展览、汽车文化出版、汽车文化旅游和汽车文化娱乐等,使汽车产业跟文化产业能够实现很好的融合。通过精心策划、合理定位,借鉴国内外项目运作的经验和做法,结合汽车产业和文化产业交叉部分,全面提升制造业与文创产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业设计文化服务领域延伸和服务模式升级。
3.继续完善水文化生态园,打造长春市现阶段都市文创新高度
作为伊通河综合治理工程一项重要内容,在长春市净水厂工业遗迹原址基础上新建的水文化生态园,随着主体工程的基本完成,将于10月1日向市民开放。生态园目前是长春市文创园最成功的案例,园区尊重场地本身良好的生态体系,充分结合了海绵城市理念技术,实现水资源再利用。建议继续保持生态环境,通过引进有关文创、展演机构,艺术设计平台及完善相关配套设施,稳步推进公共艺术落地,进一步提升园区氛围,充分实现园区生态办公,打造长春市现阶段都市创意新高度。
4.尽快落实拖拉机厂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建设长春标志性文化艺术聚集区
长期以来长春没有形成真正意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艺术家聚集区更是长期缺位,这和文化名城严重不符。长春拖拉机厂工业遗址改造项目多年来反复论证,频繁变更,长期搁置、久拖不决。建议尽快推动,抓紧施工投入使用,利用现有旧厂房,全力打造长春乃至东北亚区域的文化艺术商业新名片,成为长春标志性创意产业集聚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将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文化旅游相结合,形成长春市乃至吉林省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的良好典范。
5.整合长春雕塑文化资源,酝酿雕塑主题创意产业园区
雕塑是长春市近二十年来发展形成的新城市品牌,可通过新建或功能置换,在合适地点积极打造雕塑主题创意产业园区,加快培育雕塑以及公共艺术产业园区与城市文创中心,通过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置新的产业企业等形式,带动地区文化、经济和社会新的发展。在过去雕塑文化形成的过程中,高度密集的雕塑以及公共艺术设计创作、施工制作安装、开发管理等文化经济活动构成了地区发展新的活力和动力。新园区的形成,不仅有助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拓展城市区域功能,对挖掘和发展雕塑及公共艺术的区域文化风貌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6.提升东北亚文化创意科技园,努力打造国家示范园区
东北亚文创园建设历史较早,基础设施良好,规划布局完整,提升空间潜力大,获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资格。但产业与文创氛围较弱,空间环境创意不足,建筑底商门头老旧,景观设施不完善,几乎没有公共艺术作品,缺乏一定的文艺或科技气质。建议增置新的产业企业发展文化新业态,尽快推进完善商业配套实施,积极推进空间形象转型升级,实现对传统园区的重新利用,在原有结构基础上重新构架出富有创意、特色品牌文化氛围浓厚的创意中心,努力打造国家示范园区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7.重新定位启动关东文化园区,完善温泉度假、康体养生生态文化休闲旅游区
关东文化园区曾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基础设施条件好,已经形成一定的知名度 ,但园区空间风格凌乱,缺少统一规划,建筑环境品质较差。建议梳理发展思路,整治园区环境,提升空间品质,打造高水准的“大俗大雅”关东风情氛围,继承和延续原有的经营传统,承载休闲、体验、旅游等文化功能,拓展新的发展路径,构建开放性的富有关东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及外来游客的地域文化消费需求。
8.挖掘特色农业发展潜力,积极筹划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园区
积极培育以农业观光、乡村休闲、年俗体验等为主的乡村文化体系,突出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领域的创意和设计水平,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统筹制定发展规划,培育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同时发展楼宇农业、阳台农艺,拓展休闲农业发展空间。支持农民发挥自身优势开办农家乐等小型企业,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开发建设大型休闲农庄和农业观光采摘园等特色农业项目。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产品研发、环保包装、乡土文化等创意设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9.适时推动吉林艺术学院老校区改造,建设专业高水准文创园区
长春现有各类高校40余所,高校是一个开放的社区,也是一个提供多元文化的场所。依托高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是一个重要途径,高校作为艺术的发生器,同时又是各类文创人才的聚集地,不但培养人才也吸引着各领域最优秀的人才,往往成为创意的中心,最适宜发展文化产业。如吉林艺术学院,区位地理位置优越,文化艺术历史积淀厚重,艺术文化基础氛围浓郁。如能尽早实现新校区搬迁建设,政府可联合艺术学院打造艺术创作、设计和展演空间,将其升级为高水准文化艺术产业园区,开展影视制作、文艺创作、时尚设计、传媒文化等,继承和延续原有的艺术传统、文化精神,成为新的文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