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的建议
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进快速路、轻轨、地铁等多层次交通体系建设,科学谋划‘大建设、大改造’期间道路交通组织,构建城市立体交通格局,努力保障居民出行顺畅,已成为我市破解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状况的必然途径。
一、存在问题
我市市区户籍人口为366.8万人,居民人均出行次数为2.31次/日。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为30万人次/日,常规公交日均客运量为181万人次/日,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含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为31.2%。我市目前共拥有公交车辆数为4342辆,折算为4594.3标台,万人拥有量为14.1标台;市区现有公交首末站284处,其中,94%公交首末站采用路边停车方式,公交车进场率不足26.6%;市区现有公交运营场20处,占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米。
1.与国家标准比较
我国“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创建要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60%,我市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为31.2%,与国家标准相距甚远。
关于万人公交车辆保有量,国家标准为15标台/万人,我市仅为14.1标台/万人,低于国家标准。
国家要求公交车进场率为90%,我市不足20%,远低于国家标准。
市区现有公交运营场20处,占地面积为26.22万平方米。目前,我市有公交车约4594.3标台,按照国家公交设施配套标准,每标台停车占地120平方米,需要55万平方米停车场,而目前公交停车、保养场地面积仅有26.22万平方米(其中4万平方米控规未落位),缺口较大。
2.与一线城市比较
国内一线城市的公交分担率分别为:北京50%,上海66%,广州55.6%,深圳56.1%,我市目前的公交机动化分担率为31.2%,仅为一线城市的一半。
我市目前拥有公交车辆数为4342辆,万人拥有量为14.1标台/万人,北京的公交车万人拥有量为21.8标台/万人。
3.与同等城市比较
在公交机动化分担率方面,青岛为44%,沈阳为42.8%,哈尔滨为55.28%,我市的31.2%的公交分担率水平也存在一定的距离。
我市公交车辆万人拥有量为14.1标台/万人,哈尔滨比我市略高,为15.8标台。
哈尔滨拥有公交运营场51处,公交车进场率为50%,我市目前仅有公交运营场20处,公交首末站284处,94%公交首末站采用路边停车方式,公交车进场率不足20%,公交场站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同等城市。
4.与我市历年数据的比较
从2007年至2016年,我市日均公交客运量从144万人次增长至181万人次,平均年增长率为2.2%。而我市公交车保有量从3998辆增长至4342辆,平均年增长率仅为1.5%。
市区现有的20处公交运营场,有12处建成于2000年之前,2处建成于2007年之前,4处为2011年建成。2012-2016年4年间仅建成2处,发展缓慢。
二、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建议
1.财政支持
加大公共交通领域的财政投入。公共交通的公益服务属性是明确的,公共交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是要以提高服务品质为主要努力方向。目前来看,我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地面公交车辆的维修、停保等功能,包括司乘人员的就餐休息等基本需求都无法保障,为市民乘坐地面公交出行的服务水平也较低。建议参照杭州等城市的先进做法,从土地出让金中确定一定的投入比例来用于我市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补齐短板,从而提升公共交通服务品质。
2.模式创新
为减少政府经济负担,可在枢纽场站建设中引入部分社会资金。建设模式上采取综合体开发模式,在一部分枢纽场站用地中,将客运、公交等交通系统与商业、商务办公、酒店、居住等某一种或几种形态的开发部分共同进行设计及建设。该模式在香港、上海、沈阳已有成熟案例,可供我们借鉴学习。
3.完善公交基础设施
我市每年冬季时间长达5个月,目前没有具备室内候车的公交首末站,市民在室外候车的条件十分艰苦。兴建公交首末站可为广大市民提供室内等车的便利条件,同时配备智能交通指挥调度系统,当公交车辆发车前,大厅内会有相应的语音提示,并在大屏幕上显示进站车辆的车号等信息,市民可以在公交首末站室内购物、充值IC卡、购买长途客车票,大大改善市民的候车环境。公交首末站内公交运营场的建设也可为公交车辆提供专用停车区域,良好的洗车整备条件,提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