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参政议政

大力促进普及型文化消费来拉动内需

发布时间:2009-12-17 14:43:34 责任编辑: 长春市民盟组织部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给中国经济也带来巨大的影响。近来,中国经济虽然出现好转迹象,但仍然充满困难。在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的作用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出口刚刚出现趋暖,消费这块短板也有效启动。要彻底战胜经济危机,必须尽快将消费这驾马车发动起来,而大力促进文化消费则是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 
    文化消费是人们消费的重要内容,而与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有着自己的规律,在经济危机的“寒流”袭来时,文化消费的“口红效应”使得它能够成为抵挡危机的“杀手锏”。所谓“口红效应”,意思是当经济危机来临时,人们需要那些价廉而效果明显的东西来慰藉自己、温暖自己,因此,每当危机时期,口红的销量反而会增加。文化消费,就是这样的“口红”,会迎着经济周期逆流而上。上世纪20年代末,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引发全球大萧条。可就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候,电影产业却得到了极大发展,美国的迪斯尼、华纳和百老汇等一大批著名文化品牌应运而生。现在美国的文化产品出口每年在700亿美元以上,文化产业占据其出口首位。亚洲金融危机时,日本和韩国的文化产业再次印证了这一规律。日本的动漫产业、电子游戏业,韩国的影视剧业、网游业迅速崛起,并成为支柱产业。现在日本的文化产业总值超过电子和汽车产业之和,出口到美国的动漫产业总值超过钢铁总值。韩国成功地进行了文化产业的嫁接和产业转移,取得了世界第五大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国、世界第五大知识产权国的美誉。 
    在当前我国同样面对经济危机时,同样应该充分利用文化消费的这一反经济周期性,化危为机,大力促进文化消费。事实上,我们也具备了促进文化消费的条件。经济学研究证明,当一国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居民的消费结构将会发生重大变化,食物消费比重下降,文化消费比重上升。目前,我国人均GDP已达3266.8美元,已经具备了强大的文化消费能力,而且,与住房、汽车等物质消费不同,文化消费不具刚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对内需的拉动将是不可限量的。 
    经济危机说到底是信心的危机,战胜经济危机就要重树人们的信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文化消费不同于物质消费的另一特点就是,它可以活跃生活,引导人们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提振精神,增加生活情趣,这对于提升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具有重要作用。 
    如何才能促进人民的文化消费呢?这个问题目前已经有了许多讨论,这里,我想来谈一个个人想法---促进普及型文化消费来拉动内需。 
    文化消费又可称之为体验消费,一般可以分为十几个大类,包括体育、文艺、会展、媒体、文化用品、动漫、旅游等。而在这个大的门类下,实际上,文化消费是不均衡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例如电影业,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中国电影已经走出低谷,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一地。2008年,我国电影票房收入攀升至创纪录的 42.15亿元,首次进入全球电影市场前10名,其中国产影片票房占比超过60% 。一些大牌明星的演唱会也是十分的火爆,重要的体育赛事更是让人们趋之若鹜。 
    但是,这些火爆的文化消费往往是与高票价、高消费相伴的,一张门票动辄上百元甚至数百上千元。一方面,这些文化产业已经实现了市场化,有固定的高消费群体的支撑;另一方面,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却被文化高消费拒之门外,除了看看电视以外,少有花钱的文化消费。同时,一些为群众喜闻乐见又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消费项目,如地方戏曲、曲艺等,却缺少资金的支持,难以开拓市场。 
    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只依靠完全市场化的高消费,已经很难再有作为,文化消费也已经到了转型的时期,除了按完全市场化的项目外,必须启动普及型的中低档文化消费市场,让文化消费成为广大群众的一项日常开支,这样才能开发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这是发展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社会转型,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发展普及型文化消费,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力量,需要国家像刺激实体经济那样采取切实有力的手段。对此,我有如下建议: 
    1、 加大投入,加强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 
    要促进普及型文化消费,就必须首先建设好文化消费设施。可以借鉴全民健身运动的作法,由国家投入资金,也可以吸收社会民间资本来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建设面向基层社区的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和剧场,把文化消费设施送到百姓身边,激发普通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不论是物质消费,还是文化消费,农村都有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要启动农村市场,不可放弃农村文化市场。在已有的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基础上,还应大力发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农村俱乐部等。通过这些工程建设,努力改变农村看书难、看电影难、娱乐活动难、上网难的问题。  
    2、积极扶持面向普通消费者的文化企业。 
    要发展普及型文化消费,就必须保证普及型文化产品的供应,就必须扶持面向这一领域的文化企业,因为他们是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而这些企业,包括一些地方剧团、民办博物馆等,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国家差额拨款,资金不雄厚,很难靠市场的力量自主地发展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像用“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的办法,来扶持家电企业、汽车企业一样,来扶持他们。不是直接拿钱来养他们,而是用补贴的方式,对他们的演出活动、会展活动予以支持。这样,既可以保证他们的生存需要,也保证了他们能够逐步地适应市场的需要活跃起来,按市场规律来自主发展、加强了社区与农村的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 
    3、要与发展地方经济相结合。 
    文化消费往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例如,东北人喜欢看二人转,河南人喜欢听豫剧。这一方面决定了它特殊的市场规律,同时,发展文化产业,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关乎地方形象,是地方名片。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越是地方的,也就越是全国的。东北的二人转,通过赵本山等人的影响,已经成了东北文化的代表,凡是来东北的人,都想看一看二人转,这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无疑是一个促进。因此,各地应从推广地方文化的高度,从发展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看待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就可以调动地方政府促进文化消费的积极性,让普及型文化消费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又有力的保护了中华民族地方传统文化。 
    4、增加普通百姓的休闲时间。 
    文化消费是一种休闲消费,不仅要有钱,还要有时间。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只是人们收入增加,也意味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幸福的指数提高,这就要求要让普通劳动者能够享有更多的休闲时间。应该从劳动制度和立法上加以保障。 
    5、采用直接的方式刺激普及型文化消费。 
    目前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文化消费还只限于在家里看看电视,花钱进行文化消费还没有形成习惯。文化消费是体验消费,要让百姓切实体验到文化消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让他们有所体验,才能带动他们逐步养成文化消费的习惯。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曾经提出过发放文化消费券等形式,扩大文化消费,是值得尝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