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市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3-12-25 15:16:09
责任编辑: 民盟长春市委员会
    一、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就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了解不多,理解不够;办学经费投入不多,基础建设薄弱,实训实习设备严重匮乏;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补充渠道不畅;招生困难,办学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仍然是制约全市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一是认识有偏差。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导致企业用人规格高移,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二是思想有误区。社会对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功能认识不足,不重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不愿意为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经历和财力。三是百姓有顾虑。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相对来讲,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老百姓不愿把子女送到职业学校就读,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 
    总之,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经费投入问题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教专项经费得不到落实,作为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各县区职教中心严重缺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训基地,学校基础薄弱,教学手段落后,难于承受实训基地建设的巨大投入。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建设职教中心过程中已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背负着沉重的建设债务,无力购置专业实习设备。 
    近年来由于落实职普比例协调问题,各职校普遍降低了收费标准,使本来经费拮据的职业学校运作更是捉襟见肘,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撑。职业教育只能在低档、低速、低质中运行,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抑制。 
     (三)办学机制问题 
    在以教育市场为导向的宏观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原有的调控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高质快速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办学的微观层面管得过细,统得过死,管理学校的制度和办法很不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如在人事编制上,以班额制定职业学校人员定额,忽略了职业学校的特点。再如教学主管部门用普通高中的考核办法来规范、考核职业学校,没有从职业教育的特点考虑问题。 
    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教育。 
    1、要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应主动与宣传、新闻单位联系,共同合作,制定宣传计划,开辟相关专栏。注重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2、教育部门要在初、高中加开职业指导课,对学生长期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升学选择更加准确务实。针对职业教育当前的弱势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应积极推行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初高中分流教育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引导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3、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不断增强职教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1、积极进行办学体制改革。 
    依据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和多元化办学的要求,积极尝试办学体制的改革。 
    (1)承包制。在承包制学校中,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承包办学的集体或个人只拥有使用权。承包的集体和个人,可以使用所承包学校的人、财、物办学培养人才,负有对所承包学校公有财产保值增值责任。 
    (2)股份制。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其余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都交给实行股份制的学校。最高权利机构是股东大会,学校教职工可以以个人入股的办法参与学校的发展与投资,既是办学的参与者,又以股民的身份成为受益者。 
    2、深化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服务整体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组建后勤集团,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逐步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后勤服务企业过渡,创立新兴产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餐厅、食堂、公寓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3、实行产教结合。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发挥骨干示范专业的办学优势,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同时,鼓励职业学校创办服务性的经济实体,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和职业中介机构,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机制运作,规范经营,严格管理,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平台。 
    
    就我市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人民群众对职业教育了解不多,理解不够;办学经费投入不多,基础建设薄弱,实训实习设备严重匮乏;专业师资数量不足,素质不高,补充渠道不畅;招生困难,办学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仍然是制约全市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一是认识有偏差。普通高校连年扩招增加了就业压力,导致企业用人规格高移,盲目追求高学历,造成社会上重视普通教育、学历教育,忽视职业教育的情况较为普遍。二是思想有误区。社会对职业教育直接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功能认识不足,不重视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投入大、见效慢,不愿意为职业教育投入更多的经历和财力。三是百姓有顾虑。读普高、上重点、考名校,是家长、学生的努力方向和主要目标。相对来讲,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老百姓不愿把子女送到职业学校就读,就学、择业观念滞后,加之宣传引导不够,造成普职比例明显失调。 
    总之,职业教育仍处于弱势地位,尚未形成全社会理解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经费投入问题 
    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职教专项经费得不到落实,作为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各县区职教中心严重缺乏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实训基地,学校基础薄弱,教学手段落后,难于承受实训基地建设的巨大投入。相当多的职业学校在建设职教中心过程中已投入了大量建设资金,背负着沉重的建设债务,无力购置专业实习设备。 
    近年来由于落实职普比例协调问题,各职校普遍降低了收费标准,使本来经费拮据的职业学校运作更是捉襟见肘,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撑。职业教育只能在低档、低速、低质中运行,对区域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的发挥必然受到抑制。 
     (三)办学机制问题 
    在以教育市场为导向的宏观教育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原有的调控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职业教育高质快速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办学的微观层面管得过细,统得过死,管理学校的制度和办法很不适应职业学校的办学特点。如在人事编制上,以班额制定职业学校人员定额,忽略了职业学校的特点。再如教学主管部门用普通高中的考核办法来规范、考核职业学校,没有从职业教育的特点考虑问题。 
    二、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宣传引导,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各类具有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是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的教育。 
    1、要大力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舆论氛围,教育部门应主动与宣传、新闻单位联系,共同合作,制定宣传计划,开辟相关专栏。注重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有路、升学有望、致富有方、创业成才的典型事迹,宣传和表彰发展职业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2、教育部门要在初、高中加开职业指导课,对学生长期进行宣传引导,使他们全面了解职业教育,升学选择更加准确务实。针对职业教育当前的弱势地位,教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应积极推行普通教育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初高中分流教育等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引导学生选择职业教育,推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协调健康发展。 
    3、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通过不断增强职教的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促使全社会关心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 
    1、积极进行办学体制改革。 
    依据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理论和多元化办学的要求,积极尝试办学体制的改革。 
    (1)承包制。在承包制学校中,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承包办学的集体或个人只拥有使用权。承包的集体和个人,可以使用所承包学校的人、财、物办学培养人才,负有对所承包学校公有财产保值增值责任。 
    (2)股份制。公有办学主体拥有所有权,其余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都交给实行股份制的学校。最高权利机构是股东大会,学校教职工可以以个人入股的办法参与学校的发展与投资,既是办学的参与者,又以股民的身份成为受益者。 
    2、深化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实现后勤服务整体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组建后勤集团,实行企业化经营,社会化运作,规范化管理,逐步向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营的后勤服务企业过渡,创立新兴产业。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餐厅、食堂、公寓等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学校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学校后勤服务社会化。 
    3、实行产教结合。职业学校加强与企业、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单位的合作,发挥专业优势,发挥骨干示范专业的办学优势,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同时,鼓励职业学校创办服务性的经济实体,建立教育实习基地和职业中介机构,并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机制运作,规范经营,严格管理,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