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06-12 08:40:48
责任编辑: 民盟长春市委员会
    长春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年产约200亿斤玉米的同时,还伴生大量的玉米副产品,按最低1:1(有的达1:1.6)倍的粮食和秸秆比例计算,可生产秸秆为1000万吨。秸秆按最有效地利用估算,有40%左右用作生活燃料、30%用作饲料、15%秸秆还田、还有15%直接烧掉,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玉米作为长春市种植业主导产业地位不容改变,但要将长春市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延长玉米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处理好玉米秸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玉米产业的良性运转。 
    一、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 
    研究证明,玉米秸秆生产食用菌效益显著。以生产规模为200万平方米的双孢蘑菇为例,预计每年可转化玉米秸秆和畜禽粪便一亿多公斤,以每平方米生产10 千克双孢菇计算(国际平均近50千克),按照长春市双孢菇市场价格为20元每千克,可创4000万元的经济价值,还可以解决1万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生产完食用菌的菌糠、菌渣等可以作为肥料、可以制成燃料、也可以进行沼池发酵,沼液、沼渣不仅可以作为绿色杀虫剂、有机肥料和饲料来发展绿色无公害植物和动物食品,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大量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社会效益巨大,而且仅肥料一项就可节省复合肥1500余吨,使每公斤秸秆增值10倍以上。 
    二、长春市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缺乏政策、资金支持和观念引导,生产企业或者农户对利用玉米秸秆生产以双孢菇为代表的草腐菌动力不足。食用菌按照其栽培所需要的基质可以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木腐菌栽培的主要基质为阔叶树的木屑和棉籽壳,而草腐菌栽培主要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动物的粪便。但到目前为止,长春市政府还没有相关政策,以支持、引导企业或者农户开展以玉米秸秆为基质的草腐菌生产。 
    2.小农为生产单元,高度分散的耕地,增加玉米秸秆收购、运输、贮存难度,加大企业利用玉米秸秆生产食用菌的成本。玉米秸秆主要集中在农村,而且又高度分散在不同农户,统一收购难、运输半径大。另外,农村交通条件差,增加了运输难度。由于玉米秸秆的季节性供应特点,在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条件下,秸秆的收购、存储、加工的成本高。 
    3.以玉米秸秆为基质生产草腐菌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技术储备相对不足。不论从全国还是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来看,草腐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木腐菌。从国外草腐菌生产现状看,该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但是我国现有的人力和研究成果储备偏重于木腐菌发展,对草腐菌的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储备略不足。因此,在产业发展初期,如果不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将难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 
    4.缺乏消费引导,国人对双孢菇这种高端菌类的消费欲望不强。我国人均消费食用菌数量在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香菇、木耳、金针菇、平菇等公众已经接受食用菌产品。而对于工厂化栽培起步晚,市场干预度低,营养价值极高的双孢菇产品,由于其保鲜期短、本身无味、价格高等特点,还没有走入大众的餐桌。因此,需要在产业发展初期,加强新媒体多渠道的宣传与引导,并同步开拓国际消费市场。 
    三、长春市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 
    (一)确立长春市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产业的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并进一步影响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立足食用菌产业的特点,以现代化工业企业管理思想和技术体系为指引,面向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探索长春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律,发挥食用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产业升级,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以推动长春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人才培养、研发支持力度,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保持产业发展的活力。 
    在欧洲,有专门的科研机构,有各方面人才全面介入,紧紧围绕生产实际立项和研发,成果回到生产,接收生产检验。为了支持长春市工厂化草腐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从产业集群发展高度,设立系列的研究专项,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借助研发平台支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确保产业发展对人才以及科技的需要。 
    (三)借鉴欧洲专业化、日本“培养中心”产业发展模式,做好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欧洲发展双孢蘑菇生产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双孢蘑菇栽培料和覆土材料由大型专业公司制作,供给众多家庭菇厂栽培出菇,这样就把大公司的资本、技术优势与家庭菇场的劳动效率优势结合起来。这种分工合作的产业模式使得先进技术得以应用推广,提升了欧洲整个蘑菇产业的效益。此外,栽培者购买蘑菇三次发酵料可以免去最繁重、最脏的劳动,能将精力集中于菇场的出菇管理,使双孢蘑菇栽培成为饶有兴致的园艺活动。 
    基于发展共同面对的困境和现实发展需求,日本政府鼓励一些小规模的农户联合起来,通过共同出资来购置阶段性生产共用的机械,并在大家认可的地方建立“培养中心”,培养中心负责制菌袋(瓶)、灭菌、接种、培养等前期生产过程,培养好的菌袋(瓶)的后期出菇则转移到农户的培养室中进行,采菇后归还菌瓶和瓶中的培养料,培养料由培养中心进行统一的转化。 
    但在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产业规划设计时,要同时关注区位资源禀赋、交通便力度、销售半径、区域人口数量、菌产品消费取向、菌产品现实消费和潜在消费能力、日平均消费能力等因素,以确定培养中心的位置、规模、规格、产能等参数,实现食用菌产品供求关系的稳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另外,为了确保食用菌生产企业获取相对稳定的市场收益,解决供需矛盾,需要在建立初级产品冷链物流基础上,支持初、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以形成产业发展的终端拉动,避免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 
    初期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1.由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军者共同参与,创建研发团队和生产管理团队,从国外引进专业生产技术人才1-2个; 
    2.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优先安排1个亿的产业发展支持基金,解决先期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生产企业自筹资金1个亿,通过银行贴息贷款1.5个亿,确保初期发展必须的资金投入。 
    3.农委出面协调我市乃至我省优质草炭土资源,并建立草炭土供应基地,确保获得高产和稳产。 
    4.为了实现零排放,在工业化发酵隧道建设过程,同步建设硫酸厂,实现生产过程产生的氨气的资源化,形成硫酸铵肥料。鼓励有条件企业,成立高级植物肥料公司,实现培养基的再利用。 
    5.鼓励创新双孢菇罐头厂,并通过国际进出口公司,打开国际市场,通过出口创汇实现产品的终端拉动。 
    中期产业发展建议: 
    围绕产业发展的一期工程,以玉米主产地区如四平、农安为代表,每个县按照日本的培养中心模式,推广一家“公司+农户”的工厂化草腐菌生产基地。 
    以上项目活动,可以实现目标:玉米秸秆基质化率由目前的0.5%-1.0%增加到6%,按照80%生物转化率计算,每年生产优质蘑菇50万吨,增加收入10个亿的经济效益,增加2万人的就业岗位,社会效益显著。
    玉米作为长春市种植业主导产业地位不容改变,但要将长春市玉米产业做大做强,延长玉米产业链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必须处理好玉米秸秆,变废为宝,从而实现玉米产业的良性运转。 
    一、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意义 
    研究证明,玉米秸秆生产食用菌效益显著。以生产规模为200万平方米的双孢蘑菇为例,预计每年可转化玉米秸秆和畜禽粪便一亿多公斤,以每平方米生产10 千克双孢菇计算(国际平均近50千克),按照长春市双孢菇市场价格为20元每千克,可创4000万元的经济价值,还可以解决1万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生产完食用菌的菌糠、菌渣等可以作为肥料、可以制成燃料、也可以进行沼池发酵,沼液、沼渣不仅可以作为绿色杀虫剂、有机肥料和饲料来发展绿色无公害植物和动物食品,同时还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减少大量施用化肥和喷洒农药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不仅社会效益巨大,而且仅肥料一项就可节省复合肥1500余吨,使每公斤秸秆增值10倍以上。 
    二、长春市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缺乏政策、资金支持和观念引导,生产企业或者农户对利用玉米秸秆生产以双孢菇为代表的草腐菌动力不足。食用菌按照其栽培所需要的基质可以分为木腐菌和草腐菌,木腐菌栽培的主要基质为阔叶树的木屑和棉籽壳,而草腐菌栽培主要原料为作物秸秆以及动物的粪便。但到目前为止,长春市政府还没有相关政策,以支持、引导企业或者农户开展以玉米秸秆为基质的草腐菌生产。 
    2.小农为生产单元,高度分散的耕地,增加玉米秸秆收购、运输、贮存难度,加大企业利用玉米秸秆生产食用菌的成本。玉米秸秆主要集中在农村,而且又高度分散在不同农户,统一收购难、运输半径大。另外,农村交通条件差,增加了运输难度。由于玉米秸秆的季节性供应特点,在缺乏政府的政策支持条件下,秸秆的收购、存储、加工的成本高。 
    3.以玉米秸秆为基质生产草腐菌的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技术储备相对不足。不论从全国还是吉林省食用菌产业发展来看,草腐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于木腐菌。从国外草腐菌生产现状看,该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但是我国现有的人力和研究成果储备偏重于木腐菌发展,对草腐菌的研发以及人才培养储备略不足。因此,在产业发展初期,如果不进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将难以支撑产业做大做强。 
    4.缺乏消费引导,国人对双孢菇这种高端菌类的消费欲望不强。我国人均消费食用菌数量在不断上升,主要体现在香菇、木耳、金针菇、平菇等公众已经接受食用菌产品。而对于工厂化栽培起步晚,市场干预度低,营养价值极高的双孢菇产品,由于其保鲜期短、本身无味、价格高等特点,还没有走入大众的餐桌。因此,需要在产业发展初期,加强新媒体多渠道的宣传与引导,并同步开拓国际消费市场。 
    三、长春市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建议 
    (一)确立长春市利用玉米秸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产业的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模式,并进一步影响产业未来发展走向。立足食用菌产业的特点,以现代化工业企业管理思想和技术体系为指引,面向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食物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积极探索长春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律,发挥食用菌企业的主体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深化产业升级,着力营造良好环境,强化产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抢占产业技术创新制高点,以推动长春市食用菌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加大人才培养、研发支持力度,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保持产业发展的活力。 
    在欧洲,有专门的科研机构,有各方面人才全面介入,紧紧围绕生产实际立项和研发,成果回到生产,接收生产检验。为了支持长春市工厂化草腐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从产业集群发展高度,设立系列的研究专项,成立专门的研究团队,进行联合攻关。同时,借助研发平台支持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确保产业发展对人才以及科技的需要。 
    (三)借鉴欧洲专业化、日本“培养中心”产业发展模式,做好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政府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欧洲发展双孢蘑菇生产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双孢蘑菇栽培料和覆土材料由大型专业公司制作,供给众多家庭菇厂栽培出菇,这样就把大公司的资本、技术优势与家庭菇场的劳动效率优势结合起来。这种分工合作的产业模式使得先进技术得以应用推广,提升了欧洲整个蘑菇产业的效益。此外,栽培者购买蘑菇三次发酵料可以免去最繁重、最脏的劳动,能将精力集中于菇场的出菇管理,使双孢蘑菇栽培成为饶有兴致的园艺活动。 
    基于发展共同面对的困境和现实发展需求,日本政府鼓励一些小规模的农户联合起来,通过共同出资来购置阶段性生产共用的机械,并在大家认可的地方建立“培养中心”,培养中心负责制菌袋(瓶)、灭菌、接种、培养等前期生产过程,培养好的菌袋(瓶)的后期出菇则转移到农户的培养室中进行,采菇后归还菌瓶和瓶中的培养料,培养料由培养中心进行统一的转化。 
    但在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产业规划设计时,要同时关注区位资源禀赋、交通便力度、销售半径、区域人口数量、菌产品消费取向、菌产品现实消费和潜在消费能力、日平均消费能力等因素,以确定培养中心的位置、规模、规格、产能等参数,实现食用菌产品供求关系的稳定,促进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另外,为了确保食用菌生产企业获取相对稳定的市场收益,解决供需矛盾,需要在建立初级产品冷链物流基础上,支持初、深加工企业的发展,以形成产业发展的终端拉动,避免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 
    初期产业发展建议如下: 
    1.由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军者共同参与,创建研发团队和生产管理团队,从国外引进专业生产技术人才1-2个; 
    2.政府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政府优先安排1个亿的产业发展支持基金,解决先期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生产企业自筹资金1个亿,通过银行贴息贷款1.5个亿,确保初期发展必须的资金投入。 
    3.农委出面协调我市乃至我省优质草炭土资源,并建立草炭土供应基地,确保获得高产和稳产。 
    4.为了实现零排放,在工业化发酵隧道建设过程,同步建设硫酸厂,实现生产过程产生的氨气的资源化,形成硫酸铵肥料。鼓励有条件企业,成立高级植物肥料公司,实现培养基的再利用。 
    5.鼓励创新双孢菇罐头厂,并通过国际进出口公司,打开国际市场,通过出口创汇实现产品的终端拉动。 
    中期产业发展建议: 
    围绕产业发展的一期工程,以玉米主产地区如四平、农安为代表,每个县按照日本的培养中心模式,推广一家“公司+农户”的工厂化草腐菌生产基地。 
    以上项目活动,可以实现目标:玉米秸秆基质化率由目前的0.5%-1.0%增加到6%,按照80%生物转化率计算,每年生产优质蘑菇50万吨,增加收入10个亿的经济效益,增加2万人的就业岗位,社会效益显著。